中国东盟调解遇冷,泰国要自己解决问题 双边对话成首选!2025年7月24日,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在办公室签署了一份致联合国安理会的紧急函件,这是柬泰边境冲突爆发后柬埔寨向国际社会发出的又一次“求救信号”。同一天,泰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目前不需要第三方调解,我们更希望和柬埔寨坐下来谈。”一边是急着把矛盾“捅到联合国”的柬埔寨,另一边是咬着牙说“自己解决”的泰国聚赢盘,这场本是两国边境的小规模交火,正演变为一场外交舆论战。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好意在这场争吵中显得有些尴尬。作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协调方,中国外交部在冲突初期就公开表示“愿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也在第一时间提出“搭建对话平台”的倡议。但回应他们的,是泰国外交部的礼貌拒绝和柬埔寨首相府的快速行动。7月25日,泰国外交部再次强调:“曼谷方面正在寻求双边解决方案,柬埔寨必须首先停止边境的暴力行为。”而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则忙着与中美等多国外交官会面,桌上摊开的地图和新闻简报显示,2025年7月22日边境交火造成泰方23名平民受伤。
时间倒回7月22日,柬泰边境丛林里突然响起枪声。据《曼谷邮报》报道,当天上午9点,一支泰国边防巡逻队在泰柬边境1号界碑附近执行例行巡查时,与柬埔寨士兵发生交火。冲突持续了近40分钟,双方使用了步枪和轻型迫击炮。初步统计显示,这场冲突造成至少23名泰国平民受伤,其中3人重伤送医;柬埔寨方面虽未公布具体伤亡数字,但当地村民称听到连续3小时的枪炮声。这不是今年第一次边境摩擦,6月下旬,双方曾在同一区域因“界桩移位”问题短暂对峙;5月,柬埔寨巡逻队曾进入泰国境内约50米,声称“误判边界”。
当炮火逐渐平息聚赢盘,外交战场的硝烟才刚刚升起。泰国选择把矛盾“关在屋里谈”: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双边对话是唯一有效途径”,甚至暗示“柬埔寨若继续在争议区修建设施,冲突可能升级”。这种态度不是偶然,翻看泰国近10年的边境政策文件,“避免国际介入”始终是关键词。2013年,联合国国际法院裁定柏威夏寺主权归柬埔寨后,泰国虽按要求撤出驻军,却在周边区域修建了多条公路和哨所。当时泰国总理英拉在国会解释:“我们尊重法院裁决,但必须保护泰国公民的安全和领土权益。”
柬埔寨的策略截然相反。7月24日洪玛奈致函安理会时措辞强硬:“泰国军队已连续72小时在柬埔寨领土内活动,这是对主权的严重侵犯。”柬埔寨把“国际法院裁决”当成了“尚方宝剑”,1962年,国际法院裁定柏威夏寺主权属于柬埔寨,泰方需撤出武装;2013年,法院再次确认这一裁决,只是补充“未支持柬埔寨对周边地区的主权主张”。这两份裁决像一根绳子,一头拴着柬埔寨的“法理优势”,一头拴着泰国的“谈判底线”。2008年柬泰因柏威夏寺申遗爆发冲突时,柬埔寨也是这么做的:先向联合国提交“泰国军事威胁”报告,再推动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最后成功让国际社会关注到“泰国军队驻留争议区”的事实。
为什么柬埔寨总爱把事情“捅到国际上”?答案藏在柏威夏寺的历史里。这座建于公元11世纪的印度教寺庙,坐落在泰柬边境的一座山崖上,既是佛教圣地,也是两国领土争端的象征。1904年,泰法两国签订《曼谷条约》,将柏威夏寺划归泰国;1954年,法国殖民统治结束后,柬埔寨宣布对寺庙拥有主权,引发泰国民众抗议。1962年国际法院的裁决本质上是给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争执按下“暂停键”,寺庙归柬埔寨,但周边土地的归属仍留空白。这让泰国始终觉得“吃了亏”:明明寺庙在自己境内,怎么就归了邻国?而柬埔寨则抓住这一点,在每次冲突中都强调“国际法院已明确主权”,试图用国际舆论倒逼泰国让步。
2008年的冲突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年7月,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泰国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认为“泰国文化瑰宝被抢注”。泰国政府随即派军队进入争议区,阻止柬埔寨施工。冲突升级后,东盟轮值主席国新加坡尝试调解,提出“成立联合委员会解决边界问题”,但泰国直接拒绝:“这是我们的内政。”柬埔寨则转身向联合国提交“泰国违反《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报告,最终迫使安理会发表声明,呼吁双方“保持克制”。这场持续4个月的冲突,最终以泰国撤军、柬埔寨获得“申遗成功”告终,但两国边境的界桩至今没完全立清楚。
回到2025年的冲突,泰国坚持“双边解决”有现实考量。泰国是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GDP增速达4.2%,旅游业贡献了近20%的财政收入。边境冲突若扩大,不仅会影响泰柬边境的贸易(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35亿美元),还可能让外国游客对“安全问题”产生担忧。更重要的是,泰国清楚:一旦接受国际调解,就必须面对“国际法院可能再次介入”的风险,虽然1962年和2013年的裁决没有支持柬埔寨的“扩展领土”主张,但如果泰国在谈判中态度强硬,柬埔寨完全可以拿着裁决书说“泰国不遵守国际法”。这种“法理枷锁”,让泰国不敢轻易松口。
柬埔寨则不同。这个东南亚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24年人均GDP刚过2000美元,经济高度依赖农业和旅游业(占GDP的30%)。对柬埔寨来说,边境冲突不仅是领土问题,更是“争取国际同情”的机会。2023年,柬埔寨遭遇严重洪灾,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提供了5000万美元援助;2024年,欧盟取消部分关税优惠后,中国和东盟迅速填补了贸易缺口。这些经历让柬埔寨明白:把矛盾“国际化”,能更快获得资金、技术和外交支持。7月25日,布拉索昆在与中国外交官会面时,除了通报局势,还特意提到“柬埔寨边境地区有3万平民因冲突撤离,急需食品和医疗物资”,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
现在的问题是,这场外交战会走向何方?泰国外交部发言人25日重申:“对话大门始终敞开,但柬埔寨必须先停止暴力。”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则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我们不要战争,但要尊严。”双方的表态都很克制,但边境的枪声并没有完全停止。7月25日下午,泰国《民族报》援引军方消息称,柬埔寨士兵在争议区“又移动了两处界桩”;柬埔寨《高棉时报》则反驳:“是泰国军队越界破坏了我们的农田。”这些互相指责的消息,像一颗颗小火星,随时可能让冲突再次升级。
从1962年到2025年,柏威夏寺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柬泰边境。国际法院的裁决、历史遗留的矛盾、现实利益的纠葛,共同织成了一张复杂的网。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调解遇冷,不是因为提议不好,而是因为柬泰都有自己的“算盘”,泰国想守住既得利益,柬埔寨想争取更多支持。这场外交战的走向,或许要等到边境的枪声彻底平息,或者某一方觉得“继续争吵代价太大”时聚赢盘,才会有转机。但至少现在,柬泰两国还在各自的轨道上,坚定地走着不同的路。
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